□ 本报综合
前走走,后倒倒,花姐唱着姐儿调……流传于淄博市临淄区的民间舞蹈踩寸子,亦称“踩跷”,是一种流传了上千年的舞蹈形式,也是一种综合性的民间表演艺术,于2006年获选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寸子”是一种木制道具,短的约10至20cm,长的约30至50cm,底部套上尖尖的绣花小鞋,演员踩在寸子上表演,叫作踩寸子,也叫“唱秧歌”。表演时,演员长长的裤脚盖住寸子的木桩,只露出底下的绣花小鞋,精致玲珑的小鞋随着表演者的舞动若隐若现,十分风趣俏皮。
而踩寸子中“前走走,后倒倒”的步法,则是从隋代的拉旱船表演演变而来。相传隋朝时,隋炀帝令宫女牵拉着一条扎缚精致的旱船边走边唱,并命人在地面上撒满栗子,使宫女行走困难,表现出前走后倒的姿态。之后,民间流传起模仿宫女们的步姿而形成的舞蹈。后来,为了使表演更为逼真,艺人们在脚底下踩上“木杠”,之后又改成了寸子,最终形成了独特的舞蹈形式。
当时,踩寸子在不少地区流行,而临淄地区的踩寸子舞蹈尤为突出,除了踩寸子表演外,艺人们还边舞边唱,乐曲以临淄地区的民间小调为主,内容多为民间故事,用弦乐伴奏。舞蹈者多由男子扮作美丽的青年妇女,俗称“花姐”,演唱的词曲被称为“姐儿调”。
后来,踩寸子艺人开始用锣鼓伴奏,寸子的高度也有所提高,增加了表演难度,姐儿调形成了统一的腔调,后来又在对唱的基础上加上了旱船、跑驴和县官出巡等,使表演内容更为丰富,表演形式更加多样。再后来,音乐伴奏中增加了二胡、板胡等乐器,整场表演在喜庆热烈的气氛中增加了舒缓的一章,更加张弛有度。起场表演和圆场表演的程式也从此固定下来。
踩寸子表演需要具备一定的空地及进出道路。表演顺序是起场、圆场和收场。起场也叫“踩街”,表演队伍在总指挥的引导下沿街走。圆场是在较大场地正式表演,当队伍走到一个比较大的场地时,需按顺序走两到三圈,也叫“打场子”,然后按节目进行表演。所有节目表演完毕,队伍按入场时的顺序重新集合,绕场两周,最后按原路边表演边退出。
踩寸子的角色有傻公子、花姐、鼓手、老妈妈、打鞭手。过去,花姐和老妈妈的角色由男性舞者担任,后逐渐演变为由女性扮演花姐,老妈妈仍由男性扮演。在表演风格上,踩寸子介于高跷和秧歌表演之间,花姐的动作既有高跷抖动的“艮”劲,又有扭秧歌的“摆”劲。在抖、扭的动律中表演出“艮”和“摆”的韵味,使花姐充满了青春活力。
踩寸子的鼓点源于淄博地区世代传承的鼓谱,具有浓郁的地域特点,鼓手的动作主要有前行步、后退步和弓步打鼓。花姐和鼓手的舞蹈表演则是踩寸子的精彩部分,花姐含情脉脉、稳重大方,鼓手围绕花姐奔腾跳跃,此时全场气氛达到高潮。
由于踩寸子这一集体表演活动健康、诙谐、风趣,寓教于乐,极具感染力和吸引力,因此被收录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东卷》和《齐鲁民间艺术通览》等专业书籍中,成为我国民间舞蹈艺术之林中一支靓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