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综合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增长引擎,对经济发展起到“压舱石”作用。山东是工业大省,拥有41个工业大类,工业基础雄厚,工业在全省经济体系中占比近三分之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引擎。继2023年、2024年之后,山东又一次将工业经济确定为“头号工程”。
在近日召开的省政府新闻办发布会上,山东给出一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发展成绩单: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6个月领跑全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53.32%,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强度下降7.4%,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产业数字化水平、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指数均居全国前列……“头号工程”牢牢扛起“头号担当”,为山东“走在前、挑大梁”增添了底气,挺起经济发展“脊梁”。
政策引领 助力工业稳增长
山东工业经济之所以能够稳健地持续增长,关键在于山东省始终将工业经济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以“头号工程”为牵引,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为工业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2023年以来,山东统筹做实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工业运行指挥部、数字经济联席会议等协调领导机制,围绕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力提速工业经济“头号工程”等,省委、省政府顶格召开7次全省性会议,先后推出7批政策清单、450余项政策。《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提出加速构建先进制造业强省,旨在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这一战略目标的提出,为山东工业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24年,《关于聚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的意见》的出台,以务实有力的举措,全力以赴推动山东工业经济速效并进、量质齐升。《科技创新引领标志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关于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产业布局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方案》2个指导性文件的颁布,明确了山东工业产业重点领域发展基础、培强路径和发力方向,聚力提升工业领域创新体系效能,支撑引领全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山东深入落实全国减轻企业负担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加力破解企业用工、用能、物流、融资等方面困难,不断提升企业服务水平,保护企业合法权益,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持续强化重点企业联系服务机制,省市县三级靠上服务,围绕规模大、带动强、存在阶段性困难的重点企业开展专项帮扶,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抢抓消费品以旧换新机遇,持续办好绿色制造产品下乡、“新轻纺·享生活”等活动,线上线下帮助企业拓市场、促消费。
在科技创新、绿色转型、市场开拓等事关工业经济长远发展的要点难点上,工信、发改、科技、商务、财政等部门持续强化政策集成供给、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大抓工业、齐抓工业的强大合力推动着山东工业经济新技术深化应用、新模式快速铺开、新产品加速涌现,“头号工程”成为高质量发展赛道上持续创造奇迹的“宝藏工程”。
创新驱动 跑出经济“加速度”
在政策措施加持下,山东以创新为驱动,聚焦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山东工业经济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和无限潜力。2024年,山东省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3%,高于全国2.5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营收接近12万亿元,稳居全国第一梯队。
传统产业是山东工业发展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山东坚持产业创新,加快转型升级,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深入实施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计划,加快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提升、智能化改造、绿色化转型、服务化延伸、生态化集聚,切实挺起山东“产业脊梁”。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先进产能占比超过40%,“两高”行业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突破35%,超过“十四五”任务目标5个百分点。
山东把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的重要抓手,统筹抓好省级集群培育和国家级集群创建,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已培育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0家、国家级集群6家。2024年,省级以上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4.1万亿元,占全省规上工业比重达到35%,营收利润率高于全省平均1.5个百分点,为工业经济稳进提质提供了有力支撑。
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的重要工业大省,山东工业经济以其庞大的规模和多元化的产业结构著称。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山东工业不仅实现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显著提升,还推动了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41个工业大类中,有39个行业实现了正增长,增长面高达95.1%。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传统制造业向高附加值领域的转型。山东还积极推动制造业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0.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到87.3%,“上云用数赋智”中小企业数量持续增长。
协同推进 迈向发展新高地
眼下,“头号工程”正处于提档加速期,新一年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如何深化?2025年,省委、省政府专门制订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年度行动方案,强化具体措施,突出在夯实工业经济稳定基础、塑强现代化工业体系、优化产业链群发展生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释放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效能、推动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6个方面持续加力,向工业经济“新高地”冲锋。
今年,山东将接续实施“千项千亿”计划,力争一季度新增产值1100亿元、全年新增6000亿元左右。传统产业重在提质焕新,加力推进设备更新和技改提级行动,持续优化钢铁、炼化等重大生产力布局,按时限完成焦化产能整合压减任务。优势产业重在锻长长板,重点开展“工业母机+”百行万企产需对接等行动,加速突破高技术船舶海工产品,巩固关键核心技术领先地位,支持商用车企业加速海外布局,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量质齐升,力争全年产量突破100万辆。新兴产业重在聚链成群,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未来产业重在打造生态,大力促进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遴选元宇宙创新名品和应用名景10个以上,培育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加速园区。
用好“总链长+链长+链主”工作机制,山东将推动10万家以上中小企业卡位入链,力争新培育专精特新企业1000家以上、国家单项冠军和“小巨人”企业300家左右。高标准建设4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培育省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200家左右,全年发布研发需求200项以上,实施企业技术创新项目3000项以上。
深入实施数字产业化“十大工程”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标行动,持续开展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培训,提升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赋能水平,年内服务企业超过1万家。加快推进智能制造,积极争创国家领航级和卓越级工厂。提速建设青岛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新开通5G基站3万个左右。
坚持节能降碳减污协同推进,加大绿色制造单位支持力度,年内新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工厂200家、工业园区15个,大力发展绿色环保、新能源装备等产业,新培育一批国家环保装备制造业规范企业,引导赤泥、废钢、废旧动力电池等大宗工业固废高值化利用。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远航。工业经济已成为全省经济的“压舱石”和“动力源”,向着更高质量、更具活力的方向发展。当前,山东正在紧密对接国家和省规划部署,研究编制“十五五”工业发展规划,“头号工程”再一次站上了新征程的起跑线。未来,山东将继续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工业经济领域持续发力,奋勇前行,为经济强省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