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在中国文化中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在山东,这些寓意被巧妙地融入各种非遗技艺的蛇年春节文创作品中,展现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杨家埠年画“诉说”生肖故事
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源于明初,盛于清代,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农历蛇年,潍坊市寒亭区的年画艺人杨乃东以非遗技艺结合创新设计,制作了一款蛇年主题的吉庆年画,吸引了大众的目光。
杨乃东是杨家埠木版年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他新创作的木版年画《灵蛇献瑞 紫气东来》,不仅美观大方,还蕴含着美好的寓意。该作品以黄、红、紫等颜色为主色调,结合灵蛇、祥云等图案,既显得吉庆祥和,又顺应了生肖文化和当今人们的审美。在新时代,杨家埠木版年画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和参与。
沂蒙布艺彰显“手造”魅力
春节期间,家住临沂市兰山区银雀山街道陆王庄社区的省级非遗沂蒙布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昆琳,创作了形态各异的“蛇元素”非遗布艺作品,并向群众积极传授非遗制作技艺。
沂蒙布艺是流传于沂蒙山区的民间工艺,传统产品涉及服饰、背包、手帕、头巾等,既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又兼具实用性、观赏性。近年来,王昆琳在推动技艺传承的同时,以创意、创新赋能生产实践,推出DIY布艺材料包、电子视频教程等,让传统技艺与当代审美结合,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体验“手造”魅力。
日照花饽饽“走俏”春节
今年春节,民俗风味十足的花饽饽走俏日照,订单火爆。走进日照大彤小七花饽饽工作坊,袁霞正在制作蛇年吉祥物——巳升升。“今年的吉祥物是巳升升,‘巳’为十二地支之一,在古代计时中代表上午的蓬勃生机,象征着新的开始与无限可能,寓意万物生生不息;‘升升’代表着上升、进步,是对人们在新的一年里生活水平提高、事业有成、不断向上发展的美好祈愿。”
袁霞介绍说:“新的一年,我希望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技艺,让更多人了解、领略花饽饽的魅力,让这个非遗项目深入人心、蒸蒸日上。”
龙泉铁壶“扮靓”日常生活
在淄博市淄川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龙泉铁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戚平川设计出“灵蛇献瑞”主题铁壶。“整个蛇身都是通过我们后期的精雕,一点一点地雕刻而成。特别是它的眼睛和嘴巴,为了展示蛇的细腻和灵动,仅雕刻这一条蛇我就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
作为龙泉铁壶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戚平川借鉴国内外铁壶制作的先进技术,大胆创新,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融合。“现代铁壶,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可以美化空间,作为一件艺术品摆设。”戚平川说。
沂蒙面塑寄托美好寓意
不久前,临沂市技师学院教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沂蒙面塑传承人韩红元创作了“金蛇献瑞”面塑作品。
沂蒙面塑起源于民间,经历了几百年岁月,承载着重要的民俗信息。韩红元说,沂蒙面塑从蒸制祈福面灯、时令花馍、祭祀用品,逐步发展为塑造人物、花卉、动物及其他静态物形,制作过程分为和面、揉面、醒面、捏塑、装饰、点染描绘、组合等步骤。“面塑艺人以面为原料,创作美好形象,并分而食之,与人共享,所以,沂蒙面塑不仅是食品、工艺品,还反映了临沂当地的风俗习惯和精神面貌,更寄托了沂蒙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祝福。”
栖霞剪纸为新春“纳福”
近日,烟台栖霞市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活动。众多剪纸艺术家齐聚一堂,以精湛的技艺和无限的创意,共同剪纸“纳福”。活动现场,艺术家们围坐一起,手中剪刀翻飞,红纸轻舞,他们凭借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艺,将一张张普通的红纸变成了栩栩如生的蛇年福字和吉祥图案。
栖霞剪纸作为胶东剪纸的一个重要流派,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栖霞剪纸彰显着独有的审美功能,那若断若连的线条和细如蚊足的毛刺,令人惊叹。正是凭借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近年来,栖霞剪纸逐渐走出山东,走向世界,许多民间剪纸艺人被邀请到国外进行表演,成为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沟通山东与世界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