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人们认为与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灵护佑,这种朴素的万物有灵思想投射在城市上,便形成了城隍信仰。“城隍”一词出自《周易·泰卦》:“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城即城墙,隍即壕沟,两者合称,成为“城市保护神”的代名词。
城隍信仰历经先秦至魏晋的早期萌芽、唐宋的逐步发展、明清的全面普及,在各地衍生出各具特色的城隍,其中就包括位于今潍坊市潍城区的潍县城隍。
潍县城隍最早的明确记载始于明代。洪武二年正月,明太祖大封天下城隍,潍县城隍被封为正三品“鉴察司民灵佑侯”。“灵佑侯”是州一级的城隍封号,此称在洪武九年潍州改为潍县后依然未改,一直延续至今。因此,潍县城隍虽然名带“潍县”,实非“县级”神灵。
与杭州城隍文天祥确有其人不同,潍县城隍的原型人物未见明确记载,但清嘉庆年间潍县知县孙世栋为城隍庙过厅题写的楹联“享祀平寿侯阴阳默相,鉴临潍水地泾渭攸分”,为我们推测身份提供了线索:或许“平寿侯”即为潍县城隍的先贤。
《后汉书·邓寇列传》中记载:东汉邓训身后被汉和帝追封为平寿侯。这与石联中的“享祀平寿侯”相符。
邓训,字平叔,是云台二十八将之首邓禹第六子,汉和帝皇后邓绥的父亲。邓训“少有大志,乐施下士”,曾任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张掖太守等职,为官期间,镇抚乌桓、鲜卑、西羌等族,发展生产,保境安民,众人爱戴,政绩斐然。永元四年,53岁的邓训病逝于凉州任上,官吏百姓大为悲痛,争相吊唁,“旦夕临者日数千人”。
邓训去世后,当地家家户户都为其立祠位,将其奉为百姓心中的保护神,遇有生病,就在邓训祠位前祈祷求福。这与旧时端阳五月一日,潍县城隍爷出巡时,百姓祭祀者“极致恭谨,为父母病或为自己病许愿,请之代罪,枷锁铿然”的风俗相类似。
东汉平寿县即在今潍坊市潍城区。邓训德治功勋出众,深受百姓爱戴,不仅当时身受尊封,也成为后世许多官员的楷模,后世将他奉为追封爵位所在地的潍县城隍是有可能的。此外,邓训之父邓禹、长兄邓震都被实封为高密侯,二兄邓袭实封为昌安侯,三兄邓珍实封为夷安侯,昌安、夷安在今安丘、高密一带,足见东汉邓氏家族与潍坊渊源很深,也可作为旁证。
提到城隍,不能不提及城隍庙。明太祖敕封潍县城隍时,下令为其立庙供奉,成为今潍县城隍庙的发轫。潍县城隍庙与潍县县衙格局大致相仿,彰显出其“官庙”气质。历经明成化与清康熙、乾隆、嘉庆年间数次修缮,潍县城隍庙形成了坐落在城隍庙街中部,包括城隍庙、庙前小广场及其附属建筑的建筑群。
整个建筑群沿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呈对称排列,主要建筑物戏楼、大门、影壁、过厅、正殿、后殿依次对称排列。其中,戏楼是清代名士郑板桥于乾隆十七年在潍县县令任上主持翻修城隍庙时新建的,在这次翻修后,郑板桥留下了位列十大“三绝碑”之一的《新修城隍庙碑记》。碑文从朴素的唯物观点出发,阐述了城隍的起源、人们对城隍人格化崇拜的现实需要、修缮城隍庙的意义和作用等。
潍县城隍出巡活动由明代开始,一直持续至民国十一年停止,此后湮没于历史风尘之中。今天,潍坊市正积极开发和保护潍县城隍庙,并与相邻的十笏园文化街区形成有机联动,依托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盘活、用好风貌建筑、历史街区等资源,助力新业态经济,保护和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潍坊市潍城区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