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继业
崂山,位于青岛市区东部,主峰海拔1132.7米,为胶东半岛最高峰,也是全国一万八千公里海岸线上最高峰,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素有“海上名山第一”之美誉。
从崂山路行驶不久,渐渐进入最美环海路,一边是山,一边是海。左边山峰壁立,青松怪石,郁郁葱葱;右边碧海连天,惊涛拍岸。山海相连,山光海色,这是崂山独有的景色。走过不少名山大川,唯有崂山拔海而起,沿山海岸线长达80余公里,大小岛屿16个,海湾十几处,峭壁、岬角、岩礁、沙滩错落有致,形成了壮丽的山海奇观。不知不觉,来到崂山脚下的太清宫。
太清宫位于崂山南麓宝珠山下,背依七峰,从左至右依次为东华峰、望海峰、桃园峰、老君峰、重阳峰、蟠桃峰和西王峰,峰峦竞秀,像一面屏风挡住了北方的冷空气。南濒太清湾,一碧万顷,暖湿气流不时从海上吹来,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性小气候,冬暖夏凉,温和湿润,有不少北方罕见的山茶、绿茶、红楠、棕榈、枇杷、桂花、毛竹、天竺、水杉、野生杜鹃等亚热带植物,有“北国小江南”之誉。
太清宫占地12万平方米,宫分三院,各立山门,中有便门甬道相通,东为三官殿,中为三清殿,西为玉皇殿;另有关岳祠、翰林院、混元殿、东西配殿等150多所建筑,基本上承袭了宋代建筑规模和特色。建筑风格多为岩石灰瓦,古朴无华,体现了道家清心寡欲、返璞归真的境界,是山东省最大的道教建筑群,也是全球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海滨道观。
穿过牌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巨石,上刻“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巨石左下角有一方刻:“宋庆元元年乙卯,真人邱长春、刘长生同他道侣五人号曰七真,由宁海之昆嵛山来游崂山,止于本宫,讲道传玄,宏阐教义,道众大悟,各受戒律。”这里的“七真”即《天龙八部》里的全真七子,其中邱长春即奉旨掌管天下道教的长春子丘处机,曾先后三次来崂山传道;刘长生即全真道第四任掌教长生子刘处玄,居此传教两年,使崂山成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及崂山道派祖庭。
踏入太清宫山门,便进入“仙境”了,仙风道骨的高道长早已在此相迎。过钟鼓楼,越元君阁,进入仪门。远远地看到有两棵高大银杏树,树高十几丈,粗壮达数围,枝干遒劲,郁郁葱葱,为华盖真人刘若拙所植,至今已有1000余年树龄。据《太清宫志》载,宋太祖乾德五年,赵匡胤闻崂山道长刘若拙高名,乃召其入京,任朝廷主管道教事务的左街道录。刘若拙不求功名,坚请回山。于是宋太祖敕封其为“华盖真人”,并拨款重修太清宫,成为崂山道观受敕称宫之始。刘若拙因此赋诗《入觐回崂山》:“东来海上访道玄,幸遇一见有仙缘。宋祖天子丹诏书,奉命敕修道宫院。”
银杏树后有个门楼,走进院落,迎面便是三官殿。三官殿屋宇三间,灰脊灰瓦,红门洞开,中门顶端挂着一块镶金匾额“三官殿”。三官殿是崂山最早的庙宇,三进院落,布局工整。主殿属单檐硬山式花岗岩结构殿堂,里面奉祀的是三官大帝,即天官尧、地官舜和水官禹,民间有“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之说。
从三官殿西门出来,门旁有一方大石,上刻“逢仙桥”三个大字,相传是刘若拙遇踏雪无痕神仙之地,旁边还有宋太祖赵匡胤召见并敕封刘若拙为“华盖真人”的记事石刻。“逢仙桥”对面,有一株宛若苍龙的榆树,故名“龙头榆”。树高20余米,为唐朝道士李哲玄亲植,距今已有1100余年历史了。李哲玄,号守中子,唐末进士,无意仕途,弃官云游,赋诗言志“渡海乘舟到崂山,为修真道出尘寰”。唐天礻右元年,东游崂山,筑三皇殿,被周太祖敕封为“道化普济真人”。
过“龙头榆”,登步月廊,就到了三清殿。三清殿是太清宫三大殿中的主殿,是道士们做功课的场所,由正殿和两偏殿组成。正殿为岩石结构硬山式建筑,里面供奉的是三清真神。居中为玉清元始天尊,手持圆珠,象征洪元;东为上清灵宝天尊,怀抱如意,象征混元;西为太清道德天尊,也就是老子,手持宝扇,象征太初,三位天尊是道教信奉的最高尊神。东偏殿奉祀东华帝君;西偏殿奉祀西王母,是道教至高无上的女神。
三清殿西侧有个关岳祠,内祀关羽和岳飞。关岳祠虽小,但名气不小。听高道长说,康熙十一年,蒲松龄寓住于此,创作了《香玉》《成仙》《仙人岛》《崂山道士》《白云洞》《崂山观海市》等名篇。院内有座蒲松龄书亭,亭西有面影壁,相传就是《崂山道士》中的那面墙。在院墙上,从石缝里长出一棵大树,这棵树穿墙而过,因而叫“穿墙树”,不知蒲松龄是否因此触发灵感而写“穿墙术”。
关岳祠前有个“神水泉”,泉水汩汩而出,流到前面的一个池子里,水质清澈甘洌,富含多种矿物质,是天然崂山矿泉水,原是道士们的饮用水源。旱不涸、涝不溢,为崂山四大名泉之一。
从“神水泉”拾级而上便是三皇殿,迎面有株高大的山茶,高约7米,树围1米有余,树冠如同一只巨大的绿伞,遮盖了大半个庭院。油光闪亮的绿叶之间,一朵朵璀璨夺目的山茶花,灿烂吐霞,浮翠流丹,清香飘溢。树下立一石碑,上书“绛雪”二字。
据明崇祯《崂山志》载,名道张三丰于永乐二年来崂山,尝泛舟长门岩岛,发现野生山茶,移植太清宫,树龄已有600余年,是全国最古老的山茶花。山茶花,亦称曼陀罗花,因不畏严寒,傲雪凌霜,北方亦称耐冬。花期自冬至夏,百花怒放,雪花飞舞时节仍花红如火,蕊黄如金,叶绿如翠,在皑皑白雪中绽放出火焰般的花朵,故名“绛雪”。旁边还有一棵盛开的牡丹,花大如盘,白里透粉,富贵高雅,不知是不是“香玉”的化身。
蒲松龄当年来崂山寻仙问道,触景生情,创作了脍炙人口的爱情小说《香玉》。故事描写了一个住在太清宫中的胶州书生黄生与牡丹花仙香玉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香玉枯死后,耐冬花神绛雪,被黄生痴情打动,让香玉复活,有情人终成眷属。
院子西边,有棵巍然耸立的古柏,高达25米,树围5米多粗,曾遭雷火,死而复生,仍遒劲苍翠,抚云摩天。令人惊奇的是,苍翠的树叶间点缀着朵朵橙红色的喇叭花。仔细一看,原来从树缝里钻出一棵碗口粗的凌霄,像条蟠龙攀缘而上直达树梢,缠满树冠,使汉柏满头戴花,这一奇观被称为“汉柏凌霄”。
相传这棵古柏由西汉道家张廉夫所植,距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了,也是青岛市最高最古老的古树名木。张廉夫,号乐山,精通黄老之学。汉初推崇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平盛世“文景之治”。汉景帝中元三年,张廉夫举文学茂材一等,官至上大夫,后因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弃官研道。据《青岛市志》及《太清宫志》等史志记载,汉武帝建元元年,张廉夫云游崂山之阳,修茅庵一处,供奉三官大帝神位,被尊为开山始祖。如此说来,比张天师创立道教还早282年,因而崂山应为道教重要发祥地之一。
三皇殿由正殿和东西两个偏殿组成,房舍简朴古拙,属岩石结构硬山式建筑。正殿三间,灰脊灰瓦,石柱红门,里面供奉的是天皇、地皇和人皇。正殿两侧供奉着中医鼻祖扁鹊、医圣张仲景、神医华佗、药王孙思邈、药圣李时珍等十大名医。
太清宫北院有石阶通向老君峰,远远望去,有一尊高大的老子铜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圣像依据画圣吴道子所绘老子而铸,天庭饱满,两眼深邃,须髯飘逸,身披道袍,左手指天,右手指地,意为开天辟地、惟道独尊,是世界上最大的老子铜像。
沿老子路前行千余米,经“探胜桥”拾级而上,就到了垭口景区。这里有两条上山线路:一条是乘索道上山,另一条是沿石阶步行。沿梯子石攀援而上,右边石壁上有一处李白诗刻。唐天宝三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诗仙李白,恩准赐金放还,在齐州紫云宫皈依道教,号青莲居士。东游崂山,留下了“我昔东海上,崂山餐紫霞。亲见安期生,食枣大如瓜……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的浪漫诗篇。拾级上行数十米,有巨石刻有“太白石”三字,料是当年李白登临处。
上行来到一座花岗岩石崮,因峰顶呈桃状而名“蟠桃峰”。峰顶分布着大小不等的岩穴,其中一个方圆6米左右,池水清澈,终年不涸,山崖上刻有“瑶池”大字。过了“瑶池”,前方道路略显平坦,索道的吊篮不时从头顶掠过。附近有条岔道,右行可达山顶,前行就是上清宫。
上清宫系宋太祖赵匡胤为华盖真人刘若拙赐建的道场,为两进式院落,前殿祀三清,后殿祀玉皇,左右偏殿分祀“三官”“七真”,丘处机曾在此修炼过。宫前有丘处机衣冠冢,山岩上刻有其诗十首。其中一首赞崂山:“群峰峭拔下临渊,绝顶孤高上倚天。沧海古今吞日月,碧山朝夕起云烟。”
从上清宫上行千余步,就到“明霞洞”了。“明霞洞”位于昆仑山玄武峰上,为花岗岩天然石洞,高3米左右,长宽约70平方米,洞前有棵800余年的银杏树。相传丘处机、郝太古、孙不二等名道曾在此修炼过。洞额镌刻“明霞洞”,为丘处机所书。“明霞洞”上方山巅处,还有“玄真洞”“三丰洞”等天然石洞,传为张三丰修真处。每当朝夕霞光照射到“明霞洞”,云飞霞飘,色彩绚丽,“明霞散绮”为崂山十二景之一。
“明霞洞”前有个平台,地势高旷,三峰环列,风光旖旎,是观景佳处。站在这里俯瞰大海,水天一色,烟波浩渺,不禁令人神清气爽。一阵微风吹过,团团云雾飘来,顿时群峰云山雾罩,宫殿云雾缭绕,如同进入仙境,虚无缥缈,如梦如幻,恍然有些飘然若仙的感觉了。著名书画家赵孟 曾到此感叹:“山海相依水连天,万里银波云如烟。挥毫绘成天然画,笔到穷处难寻源。”
自古不少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前来崂山寻仙问道,其实神仙并非遥不可及。仙者,山边之人也,指修炼得道之人。凡人若能知足常乐,亦可赛过神仙。遥望山海仙境中的老子,忽而想起《道德经》中的名言:“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天下有道,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如能悟透其道,便能顺其自然。若无执念挂心间,便是人间逍遥仙。 (作者系山东省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