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综合
山东作为全国唯一沿黄达海省份,区位优势突出,产业特色鲜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海洋强国等多重国家战略在这里交汇叠加,落实重大国家战略,使命重大、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回首刚刚过去的2024年,“生态绿”“三农彩”“海洋蓝”在山东交织出高质量发展的美丽图景,展现着经济大省的勃勃生机。山东锚定“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把质量效益推向新的高度,把发展水平提升到新的境界,走出了经济稳健向好、进中提质的昂扬姿态,交出了一张沉甸甸、含金量十足的“鲁”版高质量发展成绩单,开启了乘势而上的新征程。
绿色先行,擦亮转型发展底色
凛冬时节,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工地热火朝天,一期炼油二系列已试车投产,现正全力冲刺年底全面投产。作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标志性工程,这一项目具有产能减量置换、工艺柔性设计、设备自主创新、产品高端低碳等特点和优势,建成后将减少全省地炼产能696万吨,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00万—500万吨、煤炭消费量75万吨。“与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石化项目不同,项目通过能源梯级利用、海水淡化等技术手段,确保资源最大化利用,特别是工业过程中产生的余热和二氧化碳被充分回收再利用,进一步减少碳排放。”山东裕龙石化有限公司董事长程仁策说。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2024年,山东以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牵引,统筹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不断提升经济发展“含绿量”,加快塑造绿色低碳转型新优势。
修复湿地超过30万亩,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成功跻身世界自然遗产;国家电投山东半岛南3号301.6兆瓦海上风电项目,成为全国首例新CCER项目;全国首个“零碳港口”潍坊港生产码头上,自动化桥吊正有条不紊地搬运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集装箱;山东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历史性首次超过煤电,成为全省第一大电源类型……一个个“绿”动齐鲁、“碳”寻新路的生动场景,见证着齐鲁大地逐“绿”前行向未来的生动实践,为美丽中国注入绿色动力、生态活力。
生态优美、环境安全,是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内涵之一。2024年,山东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美丽山东建设的实施意见》,深入开展“四减四增”行动,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了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全省生物多样性富集地区创新建设19个生物多样性养护观测站,助推湿地生态质量改善;建成全国首个省级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和环保产业发展综合服务平台,为环保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前11个月,全省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水体75.8%,优于年度目标5.9个百分点,V类及以下水体实现清零,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我们把美丽山东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更加注重生态优先,坚定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让齐鲁大地蓝天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厅长侯翠荣表示。
深耕“三农”,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1142.04亿斤!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4年粮食产量数据显示,山东全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量同比增加10.98亿斤、增长0.97%,居全国第三位,已连续4年站上1100亿斤新台阶。
2024年以来,山东坚定扛牢农业大省责任,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再加力,加快推动齐鲁样板提档升级。这其中,山东把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作为头等大事,全面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加强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五良”融合,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同时,践行好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挖掘设施农业、畜牧业、海洋渔业等生产潜力。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如何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是切实推进乡村振兴的一大重要问题。2024年,青岛市在坚持保障粮食和各类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的基础上,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打造农产品加工业、畜牧业2条千亿元级集群产业链,油料、果蔬、饲料等8条百亿元级优势产业链,蓝莓、茶叶、葡萄等15条10亿元级特色产业链。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100家,营业收入1859.5亿元。
如今,山东着力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已成为全国唯一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过万家的省份;研究构建“13+N”乡村特色产业规划体系,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达到8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涉农县全覆盖;启动县域数字农业发展行动,推动农业产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带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
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火爆出圈的“村超”足球赛,热血沸腾的“村BA”篮球赛,精彩热辣的广场舞大赛,如火如荼的乡村马拉松……在山东,一场场“村味”十足的文化体育赛事,丰富着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着村民的精神风貌;“村村有好戏”、黄河大集、乡村采摘游等乡村文化活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来到乡村,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隆冬季节,临沂市沂水县龙家圈街道寨里村草莓采摘园内,红彤彤的草莓鲜翠欲滴,前来采摘休闲的游客络绎不绝。漫步寨里村,游客仿佛走进了世外桃源,田园风光令人陶醉,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宽阔的道路干净整洁。2024年,沂水县以村美、路美、水美、田美、院美为标杆,先后开展了“我的家乡我建设”、路域环境综合提升、“绿满沂蒙花满村”等整治活动,创新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使得村庄净起来、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
从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再到农村公共服务提质提效,山东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乡村焕新颜、农民笑颜开,广袤乡村展现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挺进深蓝,深挖海洋发展潜能
山东最大的发展优势在海洋,最大的潜力和空间也在海洋。
山东是海洋大省,拥有近16万平方公里毗邻海域面积、约占全国1/6的海洋生产总值,具备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禀赋、海洋产业基础和海洋科技创新力量。山东省海洋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23年山东省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7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二位,“十四五”以来累计增长30.7%。2024年前三季度,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1.0%,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加快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为山东高质量发展提供“蓝色支撑”。近年来,山东全力推动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速释放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72家,“仙境海岸”“沿着黄河遇见海”成为山东旅游新名片,“蓝鲸1号”“国信1号”等大国重器创造多项世界纪录,海上风电新增并网规模连续两年居全国首位。
持续增强的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成为深挖海洋潜能的重要推手。如今,越来越多海洋科研力量“落户”山东,海洋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崂山实验室挂牌组建,集聚了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国家深海基地等50家“国字号”海洋科研机构,海空信息感知与处理技术、极地深海信息感知与智能探测、深海装备智联网等省重点实验室相继获批建设,成为国家海洋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引进培育了一批海洋领域创新团队,全省全职住鲁海洋领域院士23人,占全国的1/3,海洋领域的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超过4500名。深入实施海洋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开展“透明海洋”“蓝色药库”等大科学计划,攻坚海洋领域“卡脖子”技术,在深海开发、智能装备、生物育种等技术领域创新成果全国领先。
生态“含绿量”提升了海洋发展“含金量”。山东注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实行湾长制,确保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推动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展现了“高颜值”与“高质量”并重的发展策略。近年来,全省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2023年全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95.6%,历史性闯入全国前三名。山东通过构筑物拆除、退围还海、退养还滩、生态改造等措施,修复滨海湿地1.1万公顷,整治修复岸线42.9公里,累计建成国家级美丽海湾4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2024年,山东省在建设海洋强省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进展,其目标是到2027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达到2万亿元,这标志着山东在海洋经济领域持续发力,致力于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回望2024,山东经济在风浪中强健了体魄、壮实了筋骨、拓展了空间,山东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稳健向好、进中提质,“走在前”的成效更加显现,“挑大梁”作用更加突出。岁末召开的中共山东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体会议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在关键之年的关键节点,释放出干字当头、勇挑大梁的强烈信号。
展望2025,山东主动挑大梁、担大任,做好经济工作的方向更明、底气更足。未来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