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2025年已经到来,文化山东的发展战略也逐渐清晰。随着文化体验廊道成为连通齐鲁大地的崭新的“文化骨骼”,山东的文旅产业也必将加快速度,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文旅融合,展现山东张弛有度的文化“韧性”。《说文解字》中说:“韧,柔而固也。”山东既有登泰山百折不挠之坚韧,也有渡沧海以柔克刚之灵活,这种文化的融合性赋予了山东张弛有度、快慢相宜的文化“韧性”。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山东的文化“韧性”得以充分展现。从孔孟之乡到巍峨泰山,从奔腾不息的黄河到伟大工程大运河……文化体验廊道把中华民族沉淀在山东的优秀文化串联起来,既走发展的“快车道”,也享受沿途的“慢生活”,逐步构建起一个多元、开放、包容的文化生态,不仅增强了山东人的文化自信,也为海内外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山东文化的“新方法”。
沿黄河、沿大运河、沿齐长城、沿黄渤海、沿胶济铁路线“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建设覆盖全省16个市、93个县(市、区)、1200多个乡镇(街道)、5万多个村(社区)、7000多万人口,贯通曲阜、淄潍、泰山、崂山四大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片区,融通沂蒙、胶东、渤海、鲁西四大红色文化片区。从一村一点的“单打独斗”,到“四廊一线”五条文化轴线上的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路上,政策的辐射范围不断扩大,文化体验廊道建设正带动各地文旅产业吸引并留住游客。
山东高标准高效率推进“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建设,其中重点建设的130个村成为文化体验廊道建设的基础和重要节点,串点成线、以线带面,点亮齐鲁大地文化版图。文旅消费潜力在“廊道”上释放,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也不断涌现,新老文化的浸润和城市生活的反哺,丰富着乡村精神文化生活,让老百姓不仅富“口袋”,更富“脑袋”。
为让游客慕名而来、沉浸其中、流连忘返,然后再来多次,山东还在继续“布局”。比如,深化拓展旅游与工业、农业、教育等产业融合,突破传统文旅产业受众市场边界;通过连通重点景区、遗址遗迹、古城古镇古村等节点,汇集“山东手造”“山东智造”优质产品,让传统的人文地理要素以更适应时代需求的面貌出现在游客面前;突出交通先行和配套建设,实施道路体系提升工程,建设综合型、服务型和观赏型三级驿站,为游客提供全方位休憩服务。
同时,随着中国免签“朋友圈”大幅扩容,国际航线逐步恢复,支付环境持续优化,入境旅游发展将迎来重大机遇。
对此,山东将坚持世界水准、中国气派、山东风格,突出供需两端协同发力,加快打造国际著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山东省14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入境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聚焦打通制约入境旅游的主要堵点,从6个方面出台16条政策举措,必将进一步促进山东省入境旅游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此外,省级财政将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修订完善入境旅游奖励办法、对入境旅游市场主体进行奖励;实施全球旅行商合作计划、建立入境旅游旅客招徕和输送机制。
如今,齐鲁大地正以秀美的风景与绰约的风情,热情邀约海内外朋友前来观光做客,寻文化渊源、探山海奇境、品四时风物、听时代华章,体验“好客山东”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