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
2024年以来,山东一直是全国旅游热门目的地之一:“进淄赶烤”持续火热、到济南看超然楼亮灯“超燃”、“青春没有售价,泰山就在脚下”成为最流行的爬泰山口号……这背后,体现出山东文化体验廊道建设取得积极成效,“齐风鲁韵”澎湃出巨大动能。今日,让我们一起跟随本报用文图记录的精彩瞬间,回望山东文化“两创”的铿锵脚步。
母亲河焕发“时代新貌”
黄河是哺育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深入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核心与基础。近年来,山东立足于生态保护、着眼于经济提振,在省内的沿黄流域不断提升综合治理的水平与成效,令母亲河不仅重新焕发生机,也快速变为推动山东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动能。
离黄河入海口不远的东营市利津县盐窝镇南岭村,是一座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古村落,村里有一条百年老街横亘在黄河北岸。这两年,经过改造升级,这里摇身变为盐窝老街长巷非遗文化街,吸引了众多非遗传承人沿街落户。“老扬琴”“黄河号子”“南岭豆腐”等一系列非遗项目在此“扎根”,一项项面临失传的传统技艺焕发新生。
如果说盐窝老街长巷是东营在沿黄河文化体验廊道上的一个亮点项目,不如说它是一个文化展示的“新窗口”、一个经济发展的“新平台”。这条老街长巷以非遗为路径、文旅为业态、研学为产业、传承为核心,既有文化看点又有经济卖点,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体验的同时,带动周边2000余名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近年来,在沿黄河文化体验廊道建设的带动下,在东营,很多像盐窝老街长巷一样的文化资源得到了挖掘和推广——有浓浓黄河风情的杨庙.黄河里、“险、峻、雄、奇”的王庄险工、梦回春秋战国的孙子文化园、像碎钻撒进大海的孤东海堤、万鸟翔集的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沉睡的文旅资源活力转身,“沿着黄河遇见海”成为“好客山东好品山东”的一张亮丽名片。
大运河孕育“非遗宝库”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作为连接华北平原与江南湖泽的交通中枢,运河山东段沿岸融汇了南来北往的商贸精粹,形成了密集活跃且持久的文化磁场。进一步促进大运河与山东的有机结合,将更有利于增强山东跟京津冀与长三角的内在联系。
作为大运河畔的一颗璀璨明珠,地处鲁西的临清市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也书写了数百年的商业文明。在这里,全国唯一仅存的运河钞关遗址得以保留,两段古运河河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临清贡砖、临清驾鼓等非遗项目沉淀着古城记忆;独具特色的临清美食风情浓郁,呈现出古城多民族和谐共居、相互交融、协同发展的生动局面。
2024年6月,本报记者走进临清市祥砖雕塑工艺非遗工坊,近距离感受临清贡砖烧制技艺的无限魅力。说到临清贡砖这一国家级非遗,60多岁的传承人赵文连打开了“话匣子”,对贡砖历史、制作工序、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规划等进行了讲解和介绍。
赵文连介绍,临清贡砖烧制技艺发源于明代,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临清贡砖烧制工艺复杂而精细,包括选土、碎土、澄泥、熟泥、制坯、晾坯、验坯、装窑、焙烧等20余道工序,这些工序缺一不可。“这些传统工序极其讲究,机器无法替代,完全依仗匠人精湛的技艺。如今,临清市博物馆内还珍藏着一批刻印有‘大工9‘内工9‘寿工9等字样的临清贡砖,每一块砖上详细标明了产地、年代、窑户、工匠等信息。”赵文连说。
“作为传承人,不仅要传承好上一代的技艺,还应有所创新,让古老非遗焕发新生。”赵文连表示,如今,他把工作重心转向了非遗衍生文创产品的研究和开发,采取“非遗+文创”的模式,开发生产了贡砖质地的茶盘、花盆、笔筒、摆件等文创产品。同时,赵文连对生产基地进行了改造,留出4个老砖窑作为文化展示区,并聘请专业人士“砖窑里搞直播”,在宣传推广临清贡砖文化的同时,也拓展了销售渠道。目前,茶盘、摆件等贡砖文创产品在网络上供不应求。
齐长城挺起“文化脊梁”
长城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其中,始建于春秋时期的齐长城,历经2600余年风雨洗礼,依然屹立于齐鲁大地,被誉为“长城之父”,它是齐鲁风范的本源,也是山东历史的滥觞。
在齐长城的起点——济南市长清区,有一名年过六旬的文物修复师,连续12年为长城“把脉问诊”。他就是房立民,与文物打交道30余年,还研发出无机纤维文物保护材料,让齐长城焕发新生。
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而对于房立民来说,不修长城非好汉。2012年,齐长城大面积修复工作启动,从济南到青岛,他参与了80%的重点段修复。
修复齐长城,不能用有机化学材料,否则适得其反,反而会产生破坏。以当时的技术手段,房立民始终找不出合适的修复方式。没有条件,就自己创造条件。他组建团队,花费数百万元,利用固体废弃物研发无机材料,不到一年时间,高强无机纤维文物保护材料便得以问世。这种材料纯天然无机融合,可模拟复原长城本身特征,同时强度高、耐老化、不褪色。这种材料犹如一方“良药”,让古老的齐长城逐渐“活”了过来。
10多年来,从长清、诸城,再到沂源、黄岛等地,房立民修复保护了大型齐长城遗址数十处,小型的数百处,小的修修补补更是不计其数。如今,站在齐长城源头向东望去,畫立着齐长城主题雕塑标志,巍峨挺拔,造型为由齐国货币刀币组成的一个“齐”字,寓意为齐长城的源头。这处雕塑也是由房立民设计制作,是齐长城源头保护与展示工程的一部分,也是我省重点文物保护工程。
在房立民看来,修复齐长城既是保护,又是展示利用,“保护长城不仅是我的责任,更是我的荣耀。”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文物的热爱,已经成为房立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这份责任和荣耀已经传承到了下一代。他的儿子也加入文物保护行列,这不仅是对父辈事业的继承,更是对文化遗产保护精神的延续。
黄渤海展现“蓝色华章”
3000多公里蜿蜒旖旎的山东海岸线,约占全国海岸线总长的六分之一,黄渤海就是山东半岛魅力十足的蔚蓝花边。无论是质朴浓郁的传统渔家文化,还是鲜活时尚的近代舶来文化,都在山东的海岸线上演化出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属性,也成为山东经济建设的闪亮窗口。
依靠海岸线优势和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近年来,潍坊市积极响应规划,投身于海洋文旅资源挖掘及滨海廊道建设,推动全域旅游再上新台阶。“将海洋文化旅游作为全市文旅的重要板块和关键发力点,挖掘海洋文旅资源,加快特色海洋文旅项目建设,为全市海洋经济发展贡献文旅力量。”2024年10月19日,在“向海图强向海而兴”潍坊渤海湾高质量发展对接洽谈会上,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宿立军如是说。
宿立军表示,按照全市“山海城”全域旅游发展格局,该市文化和旅游局实施《潍坊市文化旅游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统筹文化事业与文旅产业。“在沿黄渤海文化体验廊道和渤海红色文化弘扬发展片区建设方面,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动沿海区市,协同相关部门,打造渤海湾最美海洋旅游休闲廊道,构建起全市海洋文旅发展格局。”宿立军表示,“千里滨海”主题廊道建设已全面展开,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内逐步完善。该廊道不仅将潍坊市内的优质滨海旅游资源串珠成线,还通过精心设计的公路和配套设施,为游客提供便捷的旅游交通和舒适的旅游体验。
铁路线镌刻“历史印记”
当交通遇上文化,美美与共展新篇。历经百年风云,胶济铁路线在沿途留下了诸多文化遗产,成为山东一条重要的文化廊道。串联起济南、淄博、潍坊、青岛等山东近现代发展的工业重镇,胶济铁路线是当之无愧的山东经济中轴线,也是山东内部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把宝贵的工业及交通遗存赋予文化新气象,山东在探索新旧动能转换的进程中,成功保留住了这一时代性大变革的历史印记。
近年来,为深耕文化“两创”,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加强文博场馆建设,不断扩大铁路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形成“行走百年胶济、高铁环游齐鲁”文旅品牌总体思路,明确了建设最美铁路景观通道、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发展铁路特色文化旅游、丰富高铁环游齐鲁文化体验等四大类14个方面的建设项目。沿着百年胶济铁路线,旅客们可以体验儒家文化、齐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海洋文化、红色文化,在快进慢游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领略“齐风鲁韵”的无限魅力。
放眼望去,地处当年胶济铁路济南站旧址的济南胶济铁路博物馆,站房建成于1915年,如今正陈列着展品759件、照片1314幅,承载着人文风物、时代沧桑。而来到胶济铁路青岛博物馆,这里是胶济铁路的起点,相隔300多公里的距离,它与济南的胶济铁路博物馆遥相呼应。窥一斑而知全豹,正是交通与文化的交相辉映、美美与共,成就了如今沿胶济铁路线文化体验廊道。不断扩展的“铁路+文旅”项目,不仅促成了省内外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市场一体化,还为交流合作与产业互补发展打开了新空间,赋能山东经济腾飞。
今日的山东,文化体验不仅是书籍里的“谆谆教诲”,或是口口相传和耳濡目染,而是成为说走就走的旅行。连绵不断、四通八达的交通长龙;灌溉齐鲁思想阵地的文化长河;熠熠生辉的文化“两创”生动实践,让活态的、开放的、流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齐鲁大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的种子也被深深埋入人们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文化山东扬帆远航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2025年已经到来,文化山东的发展战略也逐渐清晰。随着文化体验廊道成为连通齐鲁大地的崭新的“文化骨骼”,山东的文旅产业也必将加快速度,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文旅融合,展现山东张弛有度的文化“韧性”。《说文解字》中说:“韧,柔而固也。”山东既有登泰山百折不挠之坚韧,也有渡沧海以柔克刚之灵活,这种文化的融合性赋予了山东张弛有度、快慢相宜的文化“韧性”。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山东的文化“韧性”得以充分展现。从孔孟之乡到巍峨泰山,从奔腾不息的黄河到伟大工程大运河……文化体验廊道把中华民族沉淀在山东的优秀文化串联起来,既走发展的“快车道”,也享受沿途的“慢生活”,逐步构建起一个多元、开放、包容的文化生态,不仅增强了山东人的文化自信,也为海内外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山东文化的“新方法”。
沿黄河、沿大运河、沿齐长城、沿黄渤海、沿胶济铁路线“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建设覆盖全省16个市、93个县(市、区)、1200多个乡镇(街道)、5万多个村(社区)、7000多万人口,贯通曲阜、淄潍、泰山、崂山四大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片区,融通沂蒙、胶东、渤海、鲁西四大红色文化片区。从一村一点的“单打独斗”,到“四廊一线”五条文化轴线上的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路上,政策的辐射范围不断扩大,文化体验廊道建设正带动各地文旅产业吸引并留住游客。
山东高标准高效率推进“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建设,其中重点建设的130个村成为文化体验廊道建设的基础和重要节点,串点成线、以线带面,点亮齐鲁大地文化版图。文旅消费潜力在“廊道”上释放,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也不断涌现,新老文化的浸润和城市生活的反哺,丰富着乡村精神文化生活,让老百姓不仅富“口袋”,更富“脑袋”。
为让游客慕名而来、沉浸其中、流连忘返,然后再来多次,山东还在继续“布局”。比如,深化拓展旅游与工业、农业、教育等产业融合,突破传统文旅产业受众市场边界;通过连通重点景区、遗址遗迹、古城古镇古村等节点,汇集“山东手造”“山东智造”优质产品,让传统的人文地理要素以更适应时代需求的面貌出现在游客面前;突出交通先行和配套建设,实施道路体系提升工程,建设综合型、服务型和观赏型三级驿站,为游客提供全方位休憩服务。
同时,随着中国免签“朋友圈”大幅扩容,国际航线逐步恢复,支付环境持续优化,入境旅游发展将迎来重大机遇。
对此,山东将坚持世界水准、中国气派、山东风格,突出供需两端协同发力,加快打造国际著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山东省14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入境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聚焦打通制约入境旅游的主要堵点,从6个方面出台16条政策举措,必将进一步促进山东省入境旅游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此外,省级财政将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修订完善入境旅游奖励办法、对入境旅游市场主体进行奖励;实施全球旅行商合作计划、建立入境旅游旅客招徕和输送机制。
如今,齐鲁大地正以秀美的风景与绰约的风情,热情邀约海内外朋友前来观光做客,寻文化渊源、探山海奇境、品四时风物、听时代华章,体验“好客山东”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