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苗龙:十年练就口技绝活

  □  本报综合

  时而婉转动听,时而悠扬高亢。仅凭一张嘴,便能将飞禽走兽、电子机械等发出的各种声音模仿得惟妙惟肖、难辨真伪,而且不用任何辅助工具。作为省级非遗项目济南口技的代表性传承人,苗龙练就这项绝活,用了10年时间。

  “口技和声乐不一样,需要发音的点更多、更复杂,加上眼神动作,可以说是‘七窍’共鸣。”苗龙介绍说,口技模仿的声音分为动物、机械、电子、乐器、飞禽、其他6大类,要想将声音模仿得像,就必须熟练掌握10多种发音方式,而由此衍生出来的声音可多达200多种。

  少有人知道,苗龙学习口技的最初“老师”竟然是羊。20世纪60年代末的一天晚上,苗龙家的一只山羊被偷,第二天他在集市上觅到了他的山羊,正被一名男子牵着寻找买家。苗龙找来警察希望能帮他讨回自己的羊,警察问他:“怎么能证明是你家的羊?”苗龙随即张嘴模仿起这只羊的叫声,山羊听到熟悉的声音,立即挣脱缰绳奔到苗龙身边,而那名男子则因涉嫌偷羊被警察带走。少年苗龙没有想到,凭借口技居然能让自己的羊失而复得,从那以后,他觉得口技的作用很大,便开始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

  可是,练习口技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要让口技成为绝活,除了师法自然,还必须得到高手指点。为此,2000年秋天,苗龙拜中国著名口技表演艺术家李传信为师。这一学,就用了10年时间。

  为得到老师的真传,苗龙对李传信的传授细心领会、深刻领悟,日复一日地刻苦练习。苗龙始终记着老师的教导:“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为此,他坚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家人说:“他练口技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

  在苗龙看来,口技表演是一种集合民间智慧、科学方法、高超表演而构成的传统艺术。不用“迷子”,则是苗龙在表演口技时的绝活。“迷子”是表演口技时的辅助工具,用鸡的肠衣制作而成,放在口中帮助发音。“不管之前还是现在,大多口技表演者都会使用‘迷子’,我这算是‘独门绝技’,填补了行业空白。”他说,表演时不用“迷子”更加方便,而且发出的声音更加响亮好听。

  自2005年开始,苗龙进入演出的“井喷”阶段。他先后获得山东省第五届“泰山文艺奖”、济南电视台“艺高人胆大技能大赛”优秀奖等几十个奖项,省、市电视台也多次录制并播出其口技节目。

  苗龙说,过去口技被称为“隔壁戏”,观众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然而随着时代进步,观众的期待越来越高,原来“幕后的英雄”必须走向前台,这给口技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给观众奉献出题材更广、表演更精的节目,苗龙在练习口技的同时,还结合具体情景,辅之相得益彰的肢体表演、神情动作,让口技表演达到了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艺术效果。近年来,他积极参加各类公益性大型演出,得到专家与观众的一致好评,获赞“苗龙口技,齐鲁一绝”。苗龙现为中国杂技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杂技艺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省曲艺家协会会员,济南市群众艺术馆群星艺术团签约演员。

  将口技这项艺术带向全世界,是苗龙的期望。“口技这种艺术形式不受语言的限制,声情并茂,好听易懂,甚至可以成为一种文化纽带,促进与外国朋友交往交流。”苗龙对这项技艺的深厚文化内涵感触颇深,他表示,现在专业的口技表演者少之又少,目前跟着他学习口技的徒弟有18位,希望他们将来能担起传承传统口技的使命,将这项令人惊艳的艺术发扬光大。

上一篇    下一篇
©山东侨报 版权所有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乡音
    第04版:文化
冬至的饺子
苗龙:十年练就口技绝活
青岛琅琊台遗址实证为秦始皇所筑